鳧雁終高去
熊羆覺自肥
今日秋分
“分”即為“平分”,除了指晝夜平分,還有平分秋季的意思。
秋分時節,地面上下的熱氣處于平衡狀態,秋分過后,地面以下陽氣漸多于地上,天氣一天冷過一天,晝夜溫差明顯加大,逐漸步入深秋。
此節氣后的養生,應重在養“收”、養陰。
仲秋時節,天氣變化無常,早晚溫差增大,這時應增加睡眠時間。
《黃帝內經》說:“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早臥可調養人體的陽氣,符合“養收之道”;早起則使肺氣得以宣發,防止收斂太過。
平時,我們以晚9點至10點入睡,早5點至6點起床比較合適。
秋分之后穿衣要順應“陰津內蓄,陽氣內收”的需要,可以適當“秋凍”,但前提是讓自己不感到寒冷為宜。
此外,隨著氣溫降低,我們應注意在床上墊上保暖效果較好的純棉材質的床褥,尤其是對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朋友,秋分過后就不宜再睡涼席了,最好同時將毛巾被換為具有更好保暖效果的薄被。
中醫認為秋季應肺,而燥為秋季之主氣,燥氣易傷津液,故肺很容易被秋燥所傷。
根據“燥者潤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則,可適當多吃具有滋陰潤燥功效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甘蔗、柿子、香蕉、荸薺、橄欖、百合、銀耳、蘿卜、豆漿等。
另外酸甘化陰,還宜進食一些帶有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蘋果、芒果、楊桃、柚子、獼猴桃、檸檬、山楂等。
此時,應少吃辣椒、花椒、胡椒以及蔥姜等辛辣食物,尤忌如麻辣火鍋之類大辛大熱之品。
天氣變涼,人的各項生理功能相對減弱,這時應適當增加運動量,以增強心肺功能,增強身體的抗寒能力。
此時,“動靜結合”就成為這個時節最適宜的運動方法。
“動”可慢跑或登高,“靜”可進行腹式呼吸或臍周按摩。
慢跑:慢跑能有效改善心臟功能,保證腦部血液供應,此外還可以刺激機體新陳代謝,增強機體的能量消耗,提高抵抗力,使人精力更充沛。 登高:登高可以增強體質,對人的視力、心肺功能、四肢協調能力、體內多余脂肪的消耗、延緩人體衰老等方面有直接的益處。 腹式呼吸:平躺在床上,長呼長吸100次,幫助排出腹部廢氣。 臍周按摩:平躺在床上,用手掌順時針按摩臍周100次,有助于提高胃腸道功能。
秋分后,氣候漸涼,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統疾患的朋友們,應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
中醫認為,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二經,能補中益氣,是暖胃護胃佳品。
早餐煮粥時放幾塊南瓜,或者在晚餐桌上加一道南瓜粉絲湯,簡單方便,營養美味。
不少人在此時會出現手腳冰冷、乏力等癥狀,尤其是偏瘦的女性,這都是腎氣不足的表現,因此晚上要堅持泡腳。
腳上穴位較多,例如涌泉穴,可通過熱氣往上蒸騰的作用將體內寒氣驅散,對于體虛的人有很好提升陽氣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泡腳時間不用太長,15分鐘為宜。
中醫認為腎主骨,齒為骨之余,腎氣衰弱則牙松齒落。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以養腎固齒。
叩齒可不分時間、地點,只要輕閉口唇,上下牙齒輕輕相叩即可。叩齒結束后,將口中津液緩緩咽下。
秋分節氣之后,橘子大量上市,由于此時秋乏的感覺會更加明顯,大家不妨在辦公桌或者臥室床榻邊放一些吃剩的橘子皮。
它清新的氣味,能夠刺激神經系統的興奮,讓人神清氣爽,也能清除污濁的空氣,美化室內環境。
從中醫角度來說,橘子具有的芳香味,可以化濕、醒脾、避穢、開竅。而橘子柔和的色彩,會給人溫暖的感覺,把橘子放在床頭,還有利于促進睡眠。
秋乏來臨時,適當進行穴位按摩可以提神醒腦、升舉陽氣。
太陽穴:位于眉梢與眼外角連線中點,向后約一橫指的凹陷處,手指合攏,指尖輕輕按摩,局部微微感覺酸脹即可。 百會穴:位于兩耳連線與頭頂正中線的交點,雙手拇指或食指疊按于穴位,緩緩用力,有酸脹感為宜。 風池穴:位于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于耳垂齊平位置。頭后仰,拇指環形轉動按摩穴位1分鐘,可感到此處有明顯的酸脹感,反復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