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腦中風偏癱患者的手臂康復訓練
1、按摩與被動鍛煉
對早期臥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對其癱瘓肢體進行按摩,預防肌肉萎縮,對大小關節作屈伸膝、屈伸肘,彎伸手指等被動運動,避免關節僵硬。稍能活動的病人可在他人攙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動,以防止心血管機能減退。
2、逐漸開步走路并做上肢鍛煉
可常做一些扶物站立或身體向左右移動的活動,上下蹲、原地踏步等。鍛煉時,應該使患肢負重,這樣能更好的鍛煉,但是不可鍛煉過度。同時可作患側上肢平舉、抬高、上舉等運動,以改善血循環,消除浮腫,平臥床可主動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攏、撐開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鐵球等。
3、逐步加強功能鍛煉,達到生活自理
在自己能行走后,走路時把腿太高,經常在斜坡上行走或上下樓梯等,并且加長鍛煉的距離;如果下肢恢復的較好的人,可以進行小跑鍛煉。對于上肢的鍛煉方法是,自己梳頭、穿鞋子、洗臉等。如果,可以的話,打太極也是不錯的。逐漸達到在日常生活中能自理。
二、引起偏癱的病因都有哪些呢
偏癱病因多樣復雜,總的來說都與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動脈粥樣硬化是中風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風患者患有動脈硬化,高脂血癥是引起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壓是中風最主要最常見的病因,腦出血患者93%有高血壓病史。
3.腦血管先天性異常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原因。
4.心臟病,如:心內膜炎,有可能產生附壁血栓;心動過緩則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
5.代謝病中糖尿病與中風關系最密切,有30%~40%中風患者患有糖尿病。
6.情緒不佳(生氣、激動)。
7.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飲酒不當)。
8.過度勞累;用力過猛;超量運動;突然坐起和起床等體位改變。
9.氣候變化;妊娠;大便干結;看電視過久;用腦不當等。
10.服藥不當,如降壓藥使用不妥。
11.任何導致大腦損傷的原因都可引起偏癱,腦血管病是引起偏癱最常見的原因。顱腦外傷、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腦腫瘤、腦內感染、腦變性病及脫髓鞘病均可出現偏癱。
三、偏癱一般都有哪些臨床表現呢
偏癱(hemiplegia)又叫半身不遂,是指同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是急性腦血管病的常見癥狀。輕度偏癱病人雖然尚能活動,但走起路來,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癱瘓的下肢走一步劃半個圈,這種特殊的走路姿勢,叫做偏癱步態。嚴重者常臥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按照偏癱的程度,可分為輕癱、不完全性癱瘓和全癱。輕癱:表現為肌力減弱,肌力在4~5級,一般不影響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癱較輕癱重,范圍較大,肌力2~4級,全癱:肌力0~1級,癱瘓肢體完全不能活動。應該及時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的******時期。
在臨床上有四種表現形式:
1.輕偏癱
在偏癱極輕微的情況下,如進行性偏癱的早期,或一過性發作性偏癱的發作間隙期,癱瘓輕微,如不仔細檢查易于遺漏。
2.弛緩性偏癱
表現為一側上下肢隨意運動障礙伴有明顯的肌張力低下,隨意肌麻痹明顯而不隨意肌則可不出現麻痹,如胃腸運動、膀胱肌等均不發生障礙。
3.痙攣性偏癱
一般由弛緩性偏癱發展而來,其特點是明顯的肌張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癱瘓明顯,肌張力顯著增高,故上肢表現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狀態,被動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4.意識障礙性偏癱
表現為突然發生意識障礙,并伴有偏癱,常有頭及眼各一側偏斜。
四、偏癱應該如何進行治療呢
1.藥物治療
修復受損的神經膠質細胞、神經細胞軸突和微血管,增加受損腦組織的營養支持,提高腦組織的修復潛能,進行全面、深入的腦部修復。除了必須的藥物治療外,還必須及早進行康復治療。
2.物理治療
包括功能性點刺激、電子生物反饋、關節活動度訓練、肌肉牽伸訓練,肌力訓練、轉移訓練、步態訓練等。
3.作業治療
包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基礎動作、職業勞動動作及工藝勞動動作訓練等。主要訓練上肢功能及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目的是讓患者逐漸適應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種種需要。
4.傳統康復治療
包括針灸、按摩和中藥熏蒸、光療、水療、蠟療以及超聲療法、穴位磁療、中西藥直流電導入療法等。
5.護理
偏癱的治療時間長,需要持之以恒,要注重日常護理,供給營養豐富和易消化的食物,滿足蛋白質、無機鹽和總熱能的供給;對失語患者施行語言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其說話能力;聽音樂、練習樂器、縫紉、繪畫等振奮患者的精神和情緒,運用心理療法促使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