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胃病在人群中發病率高達80%。中國腸胃病患者有1.2億,可以說是“胃病大國”了。而提到了胃,就不得不說下脾,在中醫看來,脾胃是一對好搭檔。如果把胃比作糧倉,脾就是運輸公司。我們吃下去的食物會在胃里初步研磨、消化,之后,由脾進行再次消化,去掉其中的糟粕,把“精華”——營養物質轉運到全身。所以,如果胃功能不好,脾的運輸能力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常喝冷飲、吃生的蔬菜,寒氣很容易進入體內,傷及脾胃;而饑一頓飽一頓,飲食不節制,對脾胃傷害也很大;此外,我們常說“憂傷脾”,發脾氣、生悶氣,都會損害脾的健康。那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脾胃好不好?其實,身體的一些跡象都會告訴你。如果脾的氣和津液不足,就不能給身體提供足夠的營養,以致于整個人看起來有點“萎黃”,這正是脾虛的表現。
鼻頭及鼻翼發紅的話,可能是脾胃有熱證,而且是實熱,這樣的人一般飯量都很大,但吃完容易饑餓。
另外,如果鼻子發黃,則反映脾胃的陽氣不足,可能是吃太多涼性食物造成的。當鼻頭發黑,這可能是預示脾胃或者其它臟腑病情已經到了嚴重的地步,最好去醫院檢查治療。《黃帝內經》中提到:口唇者,脾之官也。說的就是透過嘴唇可以看出脾胃的問題。
通常,脾胃好的人,嘴唇都較為紅潤、干濕適度。反之,嘴唇干燥,經常脫皮,缺乏血色等,都表明此人脾胃不太好。中醫有言:“脾主涎”,所以說,脾之水、脾之氣就是通過這個“涎”表現出來。
一個人脾氣充足了,涎液才能正常工作,幫助我們吞咽和消化食物。如果脾氣虛弱,“口水”就不會老老實實待在口腔里,睡覺時會溢出來。脾胃運化能力差,不能將營養物質運輸到各個臟器,導致大腸缺乏動力,造成便秘。
但養脾胃非一日之功,需要我們在生活方式上做些改變,另外,做些簡單的運動加以調理。快節奏的生活,也要按時按量吃飯,這是保養脾胃的第一步。此外,冬季可以適當吃一些山藥、小米、南瓜、馬鈴薯等健脾養胃的食物。中醫認為,調養脾胃的關鍵,是要順應各臟器氣機的變化規律。胃氣主降,脾氣主升,說的是食物經胃部腐熟,需要下行進入小腸來進行下一步的消化吸收,脾氣則把食物精華上輸于肺,再輸布于其他組織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