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吃中藥,但是中藥什么時間吃,服法有什么不同,時間上有什么講究,卻都不了解。
這些問題看上去很簡單,其實大有學問。
中藥湯劑是中醫常用的劑型,選擇正確的服藥時間對提高療效大有幫助。
那么,藥方上標注的各種服藥時間,都應該如何理解呢?
空腹服藥易使藥力得到發揮,多用于實證疾病,特別是積滯、瘀血、水濕等病證。
服藥一般在飯前30~60分鐘,以使藥性容易下達。
從部位上說,病位在下,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宜空腹服用。
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藥,這樣可以使藥液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起效。
一般在飯后30~60分鐘服藥。
從部位上看,病位在上部的疾病,如耳、目、口、鼻、五官等疾病都宜采取先食后服藥方法,可使藥性上行。
此外,對胃腸有刺激作用的藥,在飯后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黏膜的損害。
對于脾胃不好的患者,大部分的藥都不適宜空腹服用,而在上、下午服用,尤以飯后1小時以上或半空腹狀態服用較好。
病情較急者,要急病急治,煎好后立即服下,稱為頓服。
目的在于使藥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藥力,及時迅速地發揮藥效。
目前,一般的高熱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小兒急癥等宜采用頓服法。
指分數次頻頻飲用或含在咽喉中。
凡咽喉病、嘔吐病患者,宜采用頻服的方法,緩緩服下,能使湯藥充分接觸患部,較快見效。
如高熱患者,可頻頻予以服藥,一天多次,以使體溫快速降下來,盡快擺脫高熱對大腦的損傷;治療喘證的中藥,如定喘湯、蘇子降氣湯等,也可不拘時服之。
一般在睡前15~30分鐘服用,使藥效及時發揮作用。
一般來說,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藥物,以及治療積滯、胸膈病、遺尿癥等的藥物常睡前服
主要是指驅蟲藥,睡前服1次,第2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將蟲殺死而排出體外。
中藥一般服法是一劑湯藥每天分2次溫服,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
但根據病情,有的也可一天只服1次,有的一天需服幾次。
那溫度怎么掌握呢?
在藥物冷卻后服,凡是解毒藥、止吐藥、清熱藥均宜冷服。
在藥液不冷不熱時服,凡平和的藥、補益的藥,均宜溫服,使其益氣,增強補益的功能。
在藥液比較熱時服用。凡解表藥、治療傷風感冒的藥,宜趁熱大口服下,以達到發汗目的。祛寒、通血脈的藥也宜熱服。
即服藥時的飲食禁忌,指服用中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
古今中外醫生皆重視藥物和食物之間的服用禁忌,其目的是避免藥效降低及不良反應的發生。
一般而言,服用中藥均須忌食生冷、辛熱、油膩、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而根據病情不同,飲食禁忌也有所區別,如:
① 熱性病忌食辛辣、油膩、煎炸類食物;
② 寒性病應忌食生冷;
③ 胸痹患者應忌食肥肉、脂肪、動物內臟及煙酒等;
④ 脾胃虛弱者應忌食油炸黏膩、寒涼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⑤ 腎病水腫應忌食鹽、堿過多的和酸辣太過的刺激食品;
⑥ 瘡瘍、皮膚病患者應忌食魚、蝦、蟹等腥膻發物以及辛辣刺激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