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踮腳”是一種廣為人知的傳統(tǒng)養(yǎng)生方式,古籍中曾記載:“敦踵以利胸中”、“敦踵,一敦左,一敦右,三百而已”。
說起踮腳的作用,很多人只知道它能夠“補腎”,而它的這兩種作用,卻鮮有人知!
踮腳,有助于高血壓患者的日常保健,有血壓問題的朋友,千萬不能錯過這個動作!
從西醫(yī)的角度講,踮起腳尖時,每次雙側(cè)小腿后部肌肉收縮時所擠壓出來的血液量,大致相當(dāng)于心臟脈搏的排血量。
一個簡單的踮腳動作,可以讓血液供給心肌足夠的氧氣。所以,踮腳有益于心血管健康。
而從中醫(yī)的角度講,踮腳起到一個“潛陽”的作用,可以有效防止中風(fēng)的發(fā)生。
在中醫(yī)理論中,腦溢血多是“陰虛陽亢”而導(dǎo)致的陽氣上沖的癥狀,而踮腳則是一種很好的潛陽方法,“潛”在此處可作“引”解。
需要注意的是,通過踮腳的方式調(diào)控血壓時,并不能簡單地踮腳,而是需要配合意念進行。
具體方法:
在踮腳的過程中,意念要跟隨腳跟的位置上下移動。
尤其是在腳跟下落時,需配合意念下引至腳跟,下引至涌泉穴則最好。
簡單來講,就是在踮腳的時候,將思想、注意力集中到腳跟或集中到涌泉穴即可。
這樣做除了刺激腦部氣血運行外,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引浮陽下行,從膀胱經(jīng)、腎經(jīng)而下歸于足底。
特別適合陽氣上浮、虛火上炎的疾病,如高血壓、三叉神經(jīng)痛等。
“背后七顛百病消”是八段錦中的最后一式,通過反復(fù)的踮腳動作,一方面可激活脾陽之氣,使其氣旺盛,增強水液運化的功能;另一方面還可震動人體的五臟六腑,改善三焦疏通水道,運行水液。
具體方法:
兩腳并步站立,兩臂自然垂于體側(cè),身體中正,目視前方。
首先頭向上頂起,隨之兩腳跟提起,略停;足跟提起,同時上下一起一落顛七次,注意足跟是在懸空狀態(tài)下輕顛7次,接著兩腳跟下落,輕震地面。本式一起一落為一遍,共做七遍。
經(jīng)常踮腳,對于工作壓力大、經(jīng)常用腦的人群來說,可以有效緩解緊張的精神壓力。
同時,由于踮腳運動不受場地、時間和器械限制,隨時隨地都可進行,于無形中也減少了我們的久坐時間。
如果您平時不方便做上述的兩種踮腳動作,那么不妨試試下面這三種“簡易”踮腳法,同樣對健康大有裨益:
每次走30~50步,稍稍休息一下,然后根據(jù)自己的身體狀況再重復(fù)幾組,速度以感覺舒適輕松為宜。
初始練習(xí)者可扶墻,熟練后就不用借助外物了。
膝蓋與大腿保持水平,可將兩個礦泉水瓶放在大腿上,進行負重練習(xí)。
每次踮腳尖30~50次,速度可自我調(diào)節(jié)。
臥床休息時,兩腿并攏伸直,將腳尖一勾一放。可兩腳一起做,也可進行單腳練習(xí)。
如果感覺小腿不舒服,就停下來休息。每次做20~30次,速度自我調(diào)節(jié),這個動作對治療失眠很有幫助。
踮腳的動作很簡單,不拘于時間、不拘于地點、不拘于具體的數(shù)量和強度,大家可根據(jù)自身的健康狀態(tài),隨時練起來!
本文綜合自中國中醫(yī)藥報、健康報、云南省中醫(yī)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