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認為,脾胃乃后天之本。人們常說“十人九胃”,脾胃病也的確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
尤其是過節(jié)期間,親朋好友相聚,大快朵頤,脾胃最易受到影響。
針對這種情況,推薦一款制作簡單且調理脾胃效果良好的養(yǎng)胃湯。
做法:在湯鍋內添凈水一碗(約300ml),中火煮開。煮水期間,另取面粉兩小勺,加水攪拌成糊。待水煮開,把面糊緩緩倒入開水中,并不停攪拌,最后取一枚鮮雞蛋打入面湯中打圈攪開。待蛋花成形,養(yǎng)胃湯即成。

有人或許會問,此湯所用食材僅為面粉和鮮雞蛋,也不加任何調料,為什么能養(yǎng)護脾胃呢?小麥是我國數(shù)千年來最常用的谷物,也是藥食兩用之品。但是,新麥、陳麥、小麥面的性味略有不同。《本草綱目》載“新麥性熱,陳麥平和”,又云小麥面“甘溫”,浮小麥還可治療汗多。《證類本草》中稱小麥面“味甘,溫。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雞蛋營養(yǎng)豐富,且對于胃腸道的黏膜具有很強的保護作用。此外,中醫(yī)認為,雞子白、雞子黃均可入藥,如《傷寒論》中的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和苦酒湯。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雞蛋黃中的卵磷脂、甘油三酯、膽固醇和卵黃素對神經系統(tǒng)和身體發(fā)育有很大好處。卵磷脂被人體消化后,可釋放出膽堿,膽堿具有改善記憶力的作用。雞子白性微寒,無毒,味甘,具有潤肺利咽、清熱解毒作用,可用于咽喉腫痛、聲啞失音、慢性中耳炎和化膿性創(chuàng)傷等。女性常用蛋清做面膜,能使肌膚滑潤,容光煥發(fā)。除了雞子黃和雞子白,雞蛋殼和蛋殼內的卵膜(鳳凰衣)也均可入藥,故有一枚雞蛋四味藥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