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個節氣,寒至極處,陽氣萌生,我們也將在不久后迎來一個新的輪回。

此時大自然陰氣漸漸衰落,人體臟腑仍處于寒涼狀態。大寒養生,既要滋陰,也要養陽。
大寒是冬春交接的節點,女性以及陽氣虛弱的人要格外注意補血養陽。

可將黨參、山藥、肉桂洗凈,打碎,裝入紗布袋中,扎緊口;大棗洗凈,去核。上述藥材置于杯中用沸水沖泡,加蓋悶泡15分鐘即成。每日午飯后溫飲,有助滋補肝腎。大寒節氣飲食一定要注意葷素搭配,既有補養之效,又可預防上火。在肉類的選擇上,陰虛內熱的人群可選擇性涼的鴨肉;怕冷體質、易腹瀉、濕氣重的人群可選擇雞肉。流鼻涕、咳嗽、頭痛……風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見的毛病。癥狀較輕的,可以選用一些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可取蔥白7條、生姜5大片(搗碎)、白糯米30g,用水900ml,煎清粥400ml,加入老醋75ml。大寒時節,食療進補、運動減少、消耗下降,如再進食辛辣、油膩的食物,很容易出現消化道問題。可適當食用一些“清涼”食物,如用蓮藕榨汁、配上蜂蜜一起服食,可以起到潤胃、促消化的作用。天干物燥、室內溫度高,人也容易變得急躁易怒,出現頭痛眩暈、口苦、咽干等癥狀。此時,除了要養護脾腎之陽,也要注意調養肝的氣血,注意休息、防止過度疲勞,避免因身體勞累而導致情緒不穩。此時寒潮頻發、氣溫起伏不定,如果防寒保暖不夠,很容易導致風寒感冒,甚至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外出時戴帽子和圍巾,捂好頭、背、腹部和足底,避免風寒的侵襲。在此期間,不建議大家在寒冷的早上或晚上進行戶外運動。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于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以冬季是腦血栓、心梗等心腦血管疾病及關節痛、感冒等疾病的多發季節。頭為諸陽之匯,寒從腳下而起,這兩個部位保暖好了,身體才能真正暖和,少生疾病。大寒節氣氣候干燥,人體內的陰液也容易出現不足,而暖氣和空調的使用,更會加劇這種干燥。除了正常飲水,還可常飲梨水以滋陰生津,或煮蘿卜水飲用(最好是白蘿卜),可以理氣健脾、清熱利尿,同時有促進消化之功。大寒節氣的飲食,仍應遵守保陰潛陽的原則,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使腎氣堅固。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宜熱食,防止損害脾胃陽氣,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保持一定的熱量。此時人們經過了一冬天的肉類滋補,難免會產生內熱,再加上體外寒冷,很容易招致外邪而感冒。對于這種“吃”出來的感冒,稍微吃點兒苦可以瀉火,比如苦菊、苦瓜、芹菜、生菜等。大寒時節,運動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散步、慢跑、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運動方式,老年人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運動時務必注意不要大汗淋漓,以免陽氣外泄。天冷后 “涼燥”更明顯,為了預防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可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這有利于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冬季正是補腎的好時候,雙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帶脈、強壯腰脊和固精益腎。具體的做法是:兩手對搓發熱后,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長強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方法得當的泡腳不僅可以祛寒,還能有助于溫腎陽。泡腳的水溫宜在40℃左右,時間宜控制在20~30分鐘之內。泡腳時不宜過飽或過饑,水量宜沒過腳踝,當感到全身溫熱、額頭微有汗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