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感染新冠后,會有明顯的咳嗽、乏力、心慌等癥狀。對于血管方面的變化似乎并沒有明顯的感受。而瑞典一項針對100萬名新冠病例的研究顯示,人們在感染新冠后的1個月內甚至更久,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風險明顯增加。
為什么新冠容易導致血栓呢?研究團隊發現,近20%的新冠感染者會出現凝血功能異常,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更易存在凝血功能紊亂。2022年8月,美國醫學會雜志發表的研究也給出了類似的提醒:新冠住院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比流感住院患者高60%~89%。如何及時發現和預防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是新冠大流行期間值得關注的事情。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統血管內面剝落處或修補處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塊,臨床上分為靜脈血栓和動脈血栓。血栓一旦脫落,會隨血液流動到身體各部位,造成堵塞,導致相關臟器沒有血液供應。例如,堵在腦部會導致腦梗,堵塞心血管會誘發心梗,淤積在肺部就是肺栓塞。這類人群遇到其他誘發因素,如年齡增加、下肢扭傷、長期臥床、妊娠分娩等,就可能導致血栓形成。長期血壓升高可使血管變硬,血液黏稠度增加,促使血栓形成。血壓長期升高或波動,易使血管內膜受損,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血栓。長期血糖偏高或波動較大,易導致動脈血管硬化,動脈內膜增厚。再加上高血糖狀態可導致纖溶和凝血系統失衡,血液黏稠度升高,導致血栓形成。煙草中的有害成分尼古丁,會損傷血管內膜,導致脂質、炎癥細胞等在血管內堆積,從而形成附壁血栓。尼古丁會刺激血管收縮,導致血栓加重。久坐時腿部肌肉收縮減少,下肢血流減慢,連續3小時不運動就會增加靜脈出現血栓的風險;長時間站立會使小腿肌肉過于緊張,影響血液回流,促使血栓形成。如果能早期發現血管堵塞的征兆,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對于挽救生命至關重要。如果長時間坐著或臥床后站起活動時,突然感覺胸悶氣緊,甚至一下子暈倒,要警惕可能是下肢靜脈血栓脫落,堵塞肺動脈導致的肺栓塞。
肺栓塞危害很大,嚴重時可以導致猝死。因此,出現上述表現應盡快到急診就診。冠狀動脈是給心臟供血的血管,如果發生了堵塞、狹窄,心臟供血就會受到限制,缺血嚴重便會產生胸痛。如果是持續性胸痛,則更為危險,這說明冠狀動脈有可能完全堵塞,血流完全中斷,持續15~20分鐘以上心肌就會壞死,即心肌梗死。突然發生的一側肢體(包括上肢和下肢)無力,提示腦動脈或頸動脈發生了堵塞。同時還可能伴有說話口齒不清,一側口眼歪斜、視物模糊等表現。四肢動脈血管負責上下肢血液供應。下肢血管缺血時,行走時可能腿部疼痛,休息后可緩解,再次行走疼痛又出現,醫學術語稱為“間歇性跛行”。如果忽視下肢動脈堵塞,病情進一步進展,就有可能導致下肢嚴重缺血,皮膚溫度下降,足背及脛后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不行走時也會感到下肢疼痛(即靜息痛),進一步發展可出現肢體破潰,傷口不能愈合,甚至組織壞死(壞疽),不得不進行截肢治療。糖尿病患者出現下肢病變的可能性更高,一定要格外重視。吸煙時,煙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會刺激血管運動中樞,并刺激體內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引起心率加快、末梢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因此,生活中要盡量做到不吸煙、遠離二手煙。高油、高鹽、高糖等重口味飲食,會使血液變得黏稠,加重血流的負擔。生活中,要多吃水果、蔬菜,少油膩,多蒸煮,少油炸。運動能改善血液循環,對降低血脂、血壓和體重效果明顯,還可舒緩壓力,愉悅身心。建議選擇慢跑、快走、游泳、騎車等有氧運動,每次堅持30分鐘,每星期至少5次。熬夜容易打亂生物鐘,使機體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從而使血流減慢、黏稠度增加。盡量做到規律作息,爭取每晚11點前睡覺。養成定期體檢的健康觀念,關注自身體重、腰圍、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并將其控制在正常范圍內,一旦數據有異常,須及時咨詢醫生,積極干預和治療,將危險降到最低。